钟楼附近门面租房信息大全-钟楼附近门面租房信息
1.求几个关于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急。。。等等就要啊!!!!高悬赏
2.开封哪里的宾馆旅舍好点 不要10~20的 干净整洁 靠近龙亭鼓楼
3.远去的记忆
4.你喜欢的科学家
5.古人信息传递的故事有...
求几个关于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急。。。等等就要啊!!!!高悬赏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烽火
在中国古代,为了传递军事情报,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间点柴草。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浓烟直冲蓝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发现,因此烽火有时又被称为狼烟。当发现敌情时,燃起烽火,台台相传,一直传到军营。在2700多年前,中国周朝时的烽火告警系统就已经很完备了。
马拉松长跑是为了报信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传递信息只能靠两条腿或骑马。马拉松长跑项目,就是为了纪念一位2000多年前为传送捷报而牺牲的英雄设立的。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击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军队的入侵。传令兵菲迪皮茨一口气从马拉松镇跑到首都雅典报告喜讯,当他跑完42.195千米的路程,赶到雅典广场说完捷报之后,就精疲力竭,倒地而。为了纪念这位战士的英雄事迹,1896年,在世界第一届奥运会上,他跑过的距离被作为一个长跑比赛项目列入运动会。
用驿站传递信息
文字的发明促进了人们的交往,从此通信也就开始了。中国远在周朝时就建立了专门传递官府文书的驿站,通过骑马将文书一个驿站接一个驿站地传递下去,同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驿邮制度,以实现快速、准确的通信。秦代统一六国后,就将驿站信息传递系统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确定下来。驿邮是以骏马每小时奔跑15千米左右的速度传递信息,来实现远距离通信的。在当时这已经很快了。
信鸽和信猴
为了传递信息,古时候的人们还想出了许多奇异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号树、信鸽和信猴等等。
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信鸽从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传送工具。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鸽仍有用武之地。在战争中,通信联络至关紧要。然而一旦爆发核战争,核爆炸产生的强烈电磁辐射将使现有的各种电子通信系统陷于瘫痪,但信鸽仍能自由飞翔。瑞士军队训练培育出了能双向投书的信鸽。这些信鸽不再传送传统的文字书信,而是携带着装在胶囊里的计算机芯片,内中的密码情报也只能在专门的装置上阅读,保密性极高。信鸽甚至有可能成为特种通信兵。
开封哪里的宾馆旅舍好点 不要10~20的 干净整洁 靠近龙亭鼓楼
首选国际青年旅舍,旅舍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旅游经历,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人们在一起聊天,分享旅途中的经历和快乐
10年春节去西安玩,住在钟楼附近的都市春天商务酒店,门面很小,就在KFC旁边,入口处有卖手机的店面
V2
远去的记忆
黄河,都说是九曲十八弯,缩放在课本里,她就演变成了汉字里的"几"。在"几"字横折弯勾的弯窝窝里,有一片肥沃的冲击平原,那里就是我的家乡,五千年文明摇篮里最古老的那根藤条,鸾凤栖息的"盐运之都"——运城。
从小生活在硝石湖畔,却没有登过莺莺塔、鹳雀楼,也没有拜过普救寺、关帝庙,就连隔壁村仿制的被司马光砸烂的那口破缸都没见过。许是运城开放太晚,或是自己过于迟钝的缘故,故乡所有的底蕴和美丽,直到我离她远行时,也还是懵懂模糊,不曾体会。
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抹平了几乎所有70后童年记忆里的残砖碎瓦。前年,高中同学聚会时,我回到年少时曾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险些迷失了方向。追逐嬉戏的街道院落没了,攀爬掏窝的歪脖老树砍了,听课踢球的教室操场推了,就连陪你一路走过学生时代的玩伴们,大多也都散落在浩瀚的城市之间,难得一见。
珍藏的记忆正在远去,留下的,唯有脑海里偶尔闪现的碎片,和不多的,似曾相识的留念。
(一)东街的童年
小的时候,父母在县城落户不久,居无定所,颠沛的很,经常搬来搬去地租房子住。最后一次住的是“经租房”,就是由政府统一管理转租的私有房产,在县城核心钟楼靠近东街的地段,差不多待了两三年。我最早的记忆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房子的主人是"杨大头",尽管七十年代,政府已经不再把收取的租金分红给他,但他依然是那一带最富有的大户。"杨大头"成份不太好,地主家的少爷,每天骑个三轮车代步,给人修补鞋子,也有门面做些日杂营生,算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长在红旗下的孩子个头窜得快,七岁的时候,我已经和他一般高了,倒不是我异于常人,而是他不怎么长个,除了脑袋,就像《冰与火之歌》(美剧叫《权利游戏》)中的"国王之手"——侏儒提里昂。
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无法选择父母,以及娘胎里携带的基因。尽管身体矮小,比例也不协调,但"大头"脑容量大,聪明的很,很早就能与时俱进,走在市场的前列,很会做买卖。因为是经租房的缘故,又是小孩子,所以没跟他有过来往,也不知道他真名,只记他很勤快,但脾气大,特别爱发火,尤其是听到别人叫他"大头"的时候。
70年代的小孩子没什么好玩,也没幼儿园或早教班可上。学龄前基本都是散养着的,大人们陪着的时候不多,玩什么全凭你自己的意愿,只要不出乱子就好了。我打小是外来户,受"本土"的小朋友排斥,很少能入伙,总是一个人找点乐子,点个炮,扬些土,弹个玻璃球啥的。最惊险刺激的“游戏”莫过于向门前驶过的吉普车投掷石子,然后躲起来,偷看大人们气急败坏的样子。终于有一次被逮了个结实,险些挨了揍,后来就不再冒失了。
上学前,曾经短暂地有过一件正经的玩具,是我在隔壁大孩子的怂恿下,凭借在商场地板上一个上午的撒泼打滚,换来的驳壳枪。伤心的是,当天下午就被我烧包地耍丢了,至今都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对于来之不易的玩具,我是那么偏执的喜欢,大价钱的商店新货,原本打算狠狠在小朋友们面前显摆的。就在隔壁邻居家喝了碗米汤,绝对的枪不离手,出门找其他孩子的路上,突然就发现两只手都是空的……
那时候,每个家庭都不富裕,我再没张嘴央求父母买过玩具。不挨揍已经是烧高香了,尽管当时还小,也还懂得脸面,不好再无耻地故伎重施。
除了国营货架上的手枪,还有一种不需要花钱的链条枪我也特别喜欢。七八个洋车的链扣并在一起,下面一排扣眼用铁丝穿起来固定,做成枪的样子,另一排扣眼塞上辐条的螺帽做,填上火柴头,就可以在撞针的撞击下打响,声音类似炮仗,非常时髦。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开始关注父亲的自行车,只可惜他的"老爷车"是结婚时我大爷爷送的高级货,永久牌,十分的结实,一用就是二十多年,我初中都毕业了,链条也不曾报废。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六岁的时候,父亲下班途中,听到厂子里的高音喇叭播放哀乐,扎住车子去问究竟。结果,天塌了,毛主席与世长辞!震惊中的父亲忘记了我还在后架坐着,于是,我和洋车瞬间悲痛地跌倒在地,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举国悲恸的气氛。倒地的车子,后轮还在空转,但链子不仅完好,甚至都没脱离齿轮,而我的胳膊却因此脱了臼。那时我就意识到,"永久"链扣是根本没机会变成火柴枪了。
每一个小孩子,父母都是牵挂的,调皮捣蛋的放在家里太不安全,上班也不得不带在身边,只等适龄的时候再让学校扮演托儿所的角色是最稳妥的。腊月出生的孩子,上学会比前半年生日的同龄人晚半年。1977年恢复高考赶上的是盛夏,为了同步升学,第二年,学校的招生和升级由原先的初春改为夏末,又延长了半年。因此快八岁的时候,整整在半年级自带的小石板上画了一年半的拼音后,我才正式拥有了学籍,光荣地成为改革开放后入学的第一批小学生。
这段时间里,爸爸妈妈完成了一件大事:在不远的西街大队批到了一块三分大小的宅基地,用自制土坯搭建了两间小房子。听说是大爷爷(也或许是姥爷)的战友托了关系,送了几包福同惠的点心就成事了。我的父母,全都出身于浴血沙场的革命家庭,根红苗正,符合政策,加上批下的不过是早年间荒芜的一大片低洼桃园,算不得好地儿,因此没打过多的麻烦。
四处租房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时至今日,我仍能清晰地记起搬家的情形。那天有太阳,爸爸推着满载被褥的"永久"自行车走在前面,专程从襄汾赶来的姨姨,拖着承载我和弟弟的四轮小车,妈妈拎着网兜断后,一次就完成了迁徙(家里的东西实在没几件)。新家在运城的西门外,离东街的"经租房"不到二里地,而我即将读书的小学就紧挨着钟楼下的东风商场。那个商场至今还在,只是早已破产,改做它用,但我对那里的木地板和"驳壳枪"印象极深。
不几年,"经租房"就因为阻挡新规划的解放路给拆掉了,少爷"杨大头"作为房东,应该有落实政策的补偿。只可惜政府不让他结婚,更不能有后,偌大的家产也恐怕只能由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继承了。 "大头"的兄弟个子挺高,人也排场,过去在钟楼国营修车铺旁边见过他修皮鞋,没有禁育令的限制。
(二)反帝路上的接班人
钟楼背后有一条胡同,直通西门外的农村,原先本是店铺一条街,入口对接钟楼最繁华商业区的两层阁楼,是老运城的青楼。解放后,备受迫害的窑姐们经过教育,成为洗心革面的劳动者,象征自由贸易的私人店面也通通取缔,改造成劳苦大众的院落和底层人民的社会主义大院,刷满了打倒牛鬼蛇神的标语,取名反帝路(后来改称西街)。
改革开放后,极左的路线有了些放松,在阁楼反帝路一侧的斜对面,出现了五六家国家单位不方便经营的私人棺材铺和寿衣店,也出售整套的花圈。每到中午时分,情绪沮丧的顾客总会听到嘹亮而充满朝气的歌声:"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一队队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们,从花圈围绕的校门里鱼贯而出,欢笑着扫去压在他们心头的阴霾。
这里就是我的第一所学校——反帝路小学(后更名为西街小学)
那时的小学,主要任务是看管住小朋友,其次是培养劳动意识,学习很大程度上是捎带的。你但凡认真一些,就很容易成绩突出,早早系上革命红旗的一角,成为先辈们未尽事业的传承者。
时至今日,读书学习的情景没什么深刻的印象,辛苦的课外活动倒是铭记于心。夏天的时候,学校会组织为期两三天的田间"采摘"活动。那可不是现如今的闲暇娱乐,而是顶着烈日,蹲在刚割完的麦地里捡漏,一边背诵着“锄禾日当午”,一边收集散落的麦粒,接受革命再教育。要不就是除四害,假期里布置逮老鼠的作业,每人定量倒是不多,满五只算过关,开学要验尸,没有尾巴的不记数(因为有的学校只统计老鼠尾巴)。有一年特别过分,辅导员让捕祸害庄家的田鼠,促进革命生产!父亲说,这哪是小学生能完成的作业,摆明了是在给家长们定任务。
作为班里第一批红领巾,学校的作业是神圣的,我可以从父亲单位的指标摊派中弄几条耗子,却没有搞到田鼠的路子。
八十年代早期,城郊的住户大多都养有柴鸡,圈养的通常喂麸麸拌些烂菜叶子。不上学的日子里,西门外的孩子们经常去大队的荒地土坡挖马齿菜,在那里,我见过高年级的学长们逮田鼠的本事。他们了解鼠窝双洞口的习性,就兵分两路,一路带足了水从一个洞口灌,一路守住另外的洞口,活捉后关在笼子交学校的差。捕猎的过程很是危险,搞不好会被田鼠锋利的牙齿咬穿手指,尽管敢抓的都是老手,但也难免会见血。当时就想,政府给孩子们布置这样凶险的作业,还不如多养几只猫头鹰更方便一些。
学校里女老师居多,都有务农的经历,讲课时总喜欢捎带一些类似熬糖稀、晒果皮的小知识。为了更好的实践,我还和邻居跑到几里外西郊的糖厂蹲点,偷过送货卡车上的甜菜疙瘩。生活在城乡结合部,溜到某个大队顺个把瓜果蔬菜算不得事,偶尔也会被生擒活捉,一般挨顿训也就没事了。运气好的时候总还是占多数的。
整个小学期间,我唯一记忆清晰的小学老师是陈老师,做了我们三四年的班主任。还有一个系红领巾的课外辅导员印象深刻,不记得姓啥,经常在课后出现在学生中间,组织各项课外活动,包括"六一"儿童节的大型集体游戏。她们亲切耐心,很少打骂体罚孩子,对于课间的恶作剧也能包容,深受我们的敬重和爱戴。陈老师因为班里的孩子欺负低年级同学发过几次火,对几个恶习不改,时常当众拽掉别人裤衩看笑话的家伙有过体罚,也不过是请上讲台,训斥几句,示众了一堂课而已。
我一贯老实听话,表现积极,算是班里的好孩子,正能量的榜样。只有一次被实力强悍的"恶霸"欺负急了,心生歹意,和前排同样受过迫害的同学一起,向他蹲坑的粪池扔过砖头,结果数错了方位,引发了另一侧几个女生的尖叫和咒骂,如果不是有几个惯犯恰好事发后也去了厕所,险些被辅导员列为怀疑对象。
当时的学生上下学是没有家长接送的。为了保证安全,每个班都要求一路列队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回家,到家的才能出列,即便是剩下两三个人,也不能坏了学校的规矩。什么是"接班人"?当时的标准就是又红又专的贫下中农,因此,当班主任让大家逐一谈理想树志愿的时候,一个个不是当兵,干工人,就是站柜台,做大官,要不就是子承父业,顶替父母的班。还好,没有人愿意到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去种地,否则就这帮接班人,别说共产主义,就连"四个现代化"的汤,恐怕也喝不到了。
我的理想朴素而接地气,立志长大了要在爸爸的蔬菜门市部做一名光荣的卖菜人。可惜初中的时候,我接班的理想就破灭了。蔬菜门市部不知去向,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留痕迹。如今给孩子讲爷爷的工作单位都得颇费一些口水才能解释明白。
(三)自给自足的生活
蔬菜门市部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肩负着城市非农人口的菜篮子,家喻户晓。当时由于各种物资紧张,据说上百种生活必须品都采取定额配给,因此有许许多多的供应票。蔬菜门市部平时控制的是豆腐、鸡蛋的配额,白菜、土豆之类的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限购。70后的人基本不大可能记得非主流的供应票,我也只对两种废除比较晚的有些印象。一是布票,二是粮票。
七毛钱一斤的肉票是听说的,贫下中农吃不起肉,最多买些猪膘炼油,在炒菜的时候能多见点油花,连我母亲都不记得它长啥样。每人三两的卫生油(棉籽油)要每月积攒,省着用,这样春节的时候才可以炸些麻花、豆腐。三十晚上,和弟弟趴在炕沿,看油锅里炸丸子土豆而泛起的油沫,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
布票存在的时间很久,但知道它的用途是因为上小学的时候,突然有那么几天,街头巷尾的老女人们吵吵着是否在它作废前,突击扯几块布做两件衣服。当时正值夏季,有一种时髦透肉的新东西叫"的确凉",市场上可以用布票折现换购,精打细算的小市民搞不清是不是个圈套,不敢轻易的一次花完!至于粮票,恐怕是历史最长的供应票了,它大约是由当地的粮食局根据需求发放,领取了就会从你的购粮配额中扣除,相当于流动的购粮本。
每个月快开工资的时候,是人们最青黄不接的时候,断顿的人家总会把买五六毛钱粮食的尴尬活交给娃娃们干,大概是因为小孩子们不需要面子吧,这时候你趁机提出截流几个分分洋买米花蛋吃是不成问题的。粮票背地里一直可以当钱花,直接在商贩那里兑换东西。八十年代末就不一样了,买一斤油条,加上二斤粮票,可以买到一斤八两,简直就像是逮着了天大的便宜似的,因为那时候粮食已经不再紧缺。
粮票作废时非常突然,家里积攒的几百斤供应粮都没来得及变现,损失了一大笔财富,毕竟和一毛八一斤的平价粮相比,市场议价的白面要高出一倍的价钱。
父母两手空空来到县城,收入微薄,生活艰难。奶奶跟我们生活期间,口粮紧张过一阵子,但从没饿过肚子,父亲总能从左近的农村搞到粮食。小学时,家里肉不多吃,饭桌上的蔬菜却不曾受过委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的家庭差不了多少,生活都很紧巴,比起那些班里交不起学费的孩子,我算是比较不错的了。西门外居住的主要是西街大队的村民,在那一片,我们属于中上等收入的家庭。
作为山西唯一的商品粮基地,运城人无疑是幸运的。成年人28斤粮食配给,六成是白面,全省独一无二。我从小就讨厌棒子面,尤其是窝窝头和水煮玉米饼,因为晋南粮油门市部的粗粮供应总是这一种,什么荞面、莜面、豆面的,压根就没见过。大米被当做粗粮一直是件很奇怪的事,通常隔几个月才能碰到一次,十分抢手,去晚了就没了,定量也很少。
农民手里倒是不缺粮食,但几乎没有货币,压在褥子下的钱,惜惶地得论毛计算。逢年过节的,没有能拿出手的稀罕物,唯有拿自磨的胎面(精粉)蒸了雪白的大馒头,中间点上个红点,然后抓紧时间拜访亲友。胎面馍不放碱,要在馍皮裂口前送出去,否则颜值大打折扣,会被亲友们认为太不讲究。
相对于粮食蔬菜,瓜果梨桃等水果是不需要凭号购买的,最早在烟酒副食门市部兜售。市场放开之后,水果便成了农民同城里人换钱的经济作物,种的多了,也就变得不那么值钱。时令季节,甜瓜三五分钱便能成堆的包圆。西瓜也时常泛滥,几块钱就是一二百斤,堆在角落,放的油娄了,人们也不惜得吃。
改革开放全面铺开以前,城镇的氛围其实很像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尽管顶层设计的本意是想通过更多的社会化分工来消灭这种现象。由于家庭收入长时间缺乏增长的预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一定的范围里实现自足。理发、修车、打煤糕、盘炉子、钉家具、裁衣服、制土坯、垒院墙等等,这些活西门外的居民们全是自己干,简单的生产资料在圈子里相互借用,宛如一个小型社会。别说下馆子吃饭,就连“杨大头”杂货店一分钱的鸡爪,买的人都不多,五分钱的澡堂子就更少光顾了。男孩子懒惰,身上虱子多,经常上课的时候能眼睁睁看见从前排同学的领口爬出来。女孩子也好不到那,长发里常常生出白色的虮子。尽管这些只是少数,却也是每个班都有,我就见过邻居家把衬衣扔在开水盆里,瞬间漂起满满一层虱子的壮观场面。一个公共澡堂,不需要满负荷就可以满足整个城市的需求,足见当时消费抠唆的普遍状态。
为了更好的自给需求,我家院子里栽了多种果树,有苹果、核桃、杏和脆枣,搭了满院子的葡萄架。也种过西红柿、茄子、黄瓜等农作物,就连我三年级时出痄腮,敷贴在脸上的仙人掌都是自产的,还免费送给班里其他患者不少。
(四)硝石湖边的盐水
晋南的凤凰城原本与并州龙城遥相呼应,堪称三晋名城。自杨贵妃东渡扶桑,李姓王朝便黯然失色,凤凰谷鸾凤因此出走,留下一片千年沉寂的数十里水——硝石盐湖,更名曰"盐运之城"。从那时起,当地的饮用水一直备受盐湖的毒害,算来足有1200多年。
搬到西门外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井。西街城郊居民区地势很低,吃水也浅,家家院子里都有打井,用辘轳或压杆取水。井水清凉苦涩,不能饮用,只能洗涮浇地。夏天时栓个篮子下去,贴近水面,可以储存馒头,适当起到冷藏的作用。当地人很少扯灰布做衣服,因为淘出来的衣服硬邦邦的,晾干后盐碱泛出,一道白一道灰的,穿起来不好看,酷似非洲的斑马。洗头就更加不舒服了,又黏又涩,像是滋了胶水的墩布,梳都梳不动,必须倒些碱面再涮一遍才行。我从小就讨厌理发洗头,洗的时候,也总是用左近顺来的洗衣粉,勉强舒适一些。
七十年代末,喝的水要到巷口的"社会主义水房"去买,是论桶计量的,因此生男娃至关重要。水房由解放后从良的老窑姐看管,大概是见过大场面的缘故,对卖水的差事不怎么上心,只要盛水的桶比瓮小,能拎走就算一桶,这给当时计划生育的推广造成了很大压力。邻居家只有仨女子,却彪悍得很,每次买水都拖两根五尺长的齐眉棍排队,方便合作。那些企图加塞的扁担男为此心有余悸,老远就躲着,兵器不趁手,秩序倒也井然。
烧开的自来水比井水好些,但也是咸苦咸苦的,喝起来齁得慌。老运城习惯用糖水或浓茶待客,大约就是为了压味的缘故吧。行署管辖十三个县,只要是满口镶金牙的,不用问,指定是运城县人氏。为啥?地下水氟盐含量太高,天天饮用,不露富也不行。
水房附近有一家酒厂,半开放的,上学的时候可以从那里抄三五十米的近路,路边堆满了酒糟。酿造的酒水本地人都不喝,牌子换了四五个,时间最长时叫"关公酒",显然关公也不怎么庇佑,依然不怎么卖得动,因而酒厂一直靠卖醋维持。水质不行,怎么能酿出好酒?运城可是连需要冷却水降温的电厂都设在永济的。政府大员脑子不好使,不反思也就罢了,居然在我家西面又盲目扩建起一个新厂,结果一直荒废着没启用,基本成了西街孩子们滚铁圈、捉迷藏的乐园。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民生工程的推进,引黄水流进了居民的水缸,咸水一举蜕变成泥浆。沉淀一个上午,泥土味就会清淡很多,漂白粉也不再显眼,虽然谈不上甘甜,但至少可以省些白糖和茶叶钱,比盐湖水经济了许多。每过一半个月,清空缸底, 冲积平原肥沃的泥土还可以挖出来和煤糕,相比以前的沙土,黏性大幅增强,真可谓是一水双得。跨入新世纪后,听说从夏县引来了正经的四角水源,分区域限时供应。日益旺盛的需求和水源短缺的矛盾激烈交锋,直接推动了当地不锈钢自动补水箱产业的蓬勃发展,并逐渐行程气候,不断向周边省份辐射。
运城自古就是国之盐区,取之不尽的硝石湖催生了四通八达的盐道,支撑着古城千年的繁荣。没见过大海的时候,溜到南城外天地相连的湖边,踩块硝石,闭眼倾听湖水涌来时"哗哗哗"的声音,很有辽东回师,东临碣石的扬鞭感。
颗粒状的食盐就像是大力水手的菠菜,蕴含着生长肌肉的神秘力量,七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吃盐是抡不起来的。于是,元明以后,官道上往来的盐车越来越多,产"菠菜"的古镇也越来越火,"盐运之城"声名远播。盐道司八成不懂文墨,楞是换了个俗气的名字——"运城",流传下来。
现如今,池盐已经不允许食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健康的海盐。硝石湖取之不尽的硝盐广泛用于军工、化工,部分变成了洗发水、洗衣粉系列。"国之海"也声名鹊起,吸引着千万慕名而来的游人。在肥皂粉诞生前,洗衣粉我只用"奇强",它是我家门口的运城洗涤剂厂生产的,后来叫南风化工。孩童时**偷过车间的"扫地粉",少年时也曾经在那里打过一个星期的短工,还喝过七八年厂区里免费的自来水,滴水之恩,算是个回报吧。
(五)名落孙山的成绩
因为半年级读了一年半,拼音和算术基础扎实,一年级的时候,成绩非常突出。第一个期末险些得到双百分,若不是语文出题超了范围,搬出个没见过的多音字(首都的"都"),早就将父母期待的"三好学生"奖状收入囊中。虽然学习没能如愿地拔得头筹,但红领巾戴的还比较早,挤进了头一批,也算给父母了长脸。二年级佩戴带过一道杠,小队长当了一年就被撤职了,理由是全班同学一致认为我行为骄傲,不能容忍。
当时的确是这样,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手插裤兜,昂首在教室里来回踱步的情景。小队长架子太大,看到谁捣蛋就立马向老师汇报,对于差等生基本不予搭理,总是以班主任的亲随自诩。早读的时候开始捣乱,笑话那些课前才恶补前一天作业的懒蛋,大声模仿一个口吃同学磕磕绊绊的语气,气得两个维持秩序的女队长使劲地把我往教室外头拽。随着功课成绩的每况日下,我逐渐被老师剔除出班干部序列。然而,学生生涯的唯一一次双百,却在最不合时宜的节点出现了。
那次期末考试,家里破天荒给买一根麻花加两个鸡蛋(吉利数,100的意思),还许下一门满分就奖励两块钱的承诺。我特别想回报父母的期待,偏偏那时候不争气,昔日风光早已不在。不得已,考试的时候,但凡不会做,或者吃不准的,就偷眼参考同桌的答案,几乎抄了个遍。谁成想,奇迹就这么诞生了,最后,偷窥者稀里糊涂得了两个一百,而作为版权所有人的同桌居然一个100都没有。因为这,我至今对她的名字记忆犹新,尽管小学毕业后三十多就没有再见过。
随后几年学了点啥,考得怎么样,实在是没印象了,只记得小升初时,学校组织过视力体检,两眼都是1.2,升级考试在班里排在十一二名,没有被重点初中录取。
我们那时候的小学,在课程安排和教育方式上,和现在的小学差不多,唯一不一样的是,每学期都会包场很多部**。**基本都是小银幕的革命教育片。一般只需要是五分钱(原价一毛五),若是连续每周一部的套票就是三分。当时最感兴趣的大场面**是宽银幕的,最差也是遮幅式银幕,票价要两毛钱以上,学校一般不包场。像《海囚》、《佐罗》、《追捕》之类的,我们想看又不舍得买票,还不好混进去,因为总是满场,检票员看管的紧,还经常半中间拿着手电筒查座。露天影院就好多了,多在是机关工厂用砖墙围起来的空地上播放。自带板凳的肯定是买了票的,趴在树上的和蹲坐在地上的就可疑了。小孩子没一个花钱的,小个子的通常跟随在大人的身后假装子女混进去,我这种超高不好混的就需要冒一些爬树**的风险,或者影片开始十几分钟,看管松懈了再溜进去。
有一次在南街的大修厂看《从奴隶到将军》,巷子里一同去的十几个孩子被看门的两个家伙盯了,混不进去,玩过一次调虎离山。就是两个仗义的哥们,赤裸裸在看门的眼皮底下爬墙,以掩护大部队趁乱溜进去。影片开演后,我们再悄悄绕到银幕后边,把后墙外爬上大树的英雄接到墙头,再叠罗汉地放下来。
小学毕业前,运城只有两个**院,半个月也就一部片子循环放,电视就好多了。《铁臂阿童木》,每周六两集更新,都是孩子们找有电视的地方聚在一起,边看边交流,还有《森林大地》,也特别受班里的同学喜欢。但是,学校里谈论最多的还不是这些日本鬼子的动画片,而是收音机里刘兰芳的《岳飞传》和孙敬修爷爷的《西游记》,很多人上课都不安心,只等着中午放学赶快回家听广播。
五年的小学生涯(确切地说是六年半,还有一年半的半年级),没吃过啥苦,没干过重活,也没学下啥东西。西街小学毕业后,我被莫名其妙的分进了另一所"小学",在那里,又稀里糊涂的混了三年,领到了一张初中的毕业证。
离家东南500米的南街,有一所当时全市最烂的初中,中考升学的百分率,常年不足两位数,甚至有两年推了光头。教育局忍无可忍,几年后停止了招生,把它降格为小学。这所学校就是我上初中的学校——南街小学。
你喜欢的科学家
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伽利略家族姓伽利雷(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现已通行称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称呼他的姓。因为翻译问题,所以姓众说纷纭,以伽利略·伽里雷为准。
生平: 伽利略1572年开始上学,1575年随家迁居佛罗伦萨进修道院学习。1589年被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1591年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1609年回佛罗伦萨,1611年到罗马并担任林嗣科学院的院士。1633年2月以“反对教皇,宣扬邪学”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1638年以后,双目逐渐失明,晚景凄凉。1642年1月8日逝世。三百多年后,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不得不在公开集会上宣布:1633年对伽利略的宣判是不公正的。1980年10月又提出重审这一案件,并在罗组成一个包括不同宗教信仰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委员会来研究伽利略案件的始末,研究科学同宗教的关系,研究伽利略学说的科学价值及其对现代科学思想的贡献。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智商:180以上
主要贡献: 可分下列三个方面:
①力学 伽利略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他利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学定律。1582年前后,他经过长久的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算,得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接着在1585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离开比萨大学期间,他深入研究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的著作。他根据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写出了第一篇题为《天平》的论文。不久又写了论文《论重力》,第一次揭示了重力和重心的实质并给出准确的数学表达式,因此声名大振。与此同时,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提出质疑。
在1589~1591年间,伽利略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根据伽利略晚年的学生V.维维亚尼的记载,落体实验是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进行的,但在伽利略的著作中并未明确说明实验是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因此近年来对此存在争议。
伽利略对运动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详尽研究并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表达式。尤其是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有了加速度的概念,力学中的动力学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静力学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伽利略曾非正式地提出过惯性定律(见牛顿运动定律)和外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规律,这为牛顿正式提出运动第一、第二定律奠定了基础。在经典力学的创立上,伽利略可说是牛顿的先驱。
伽利略还提出过合力定律,抛射体运动规律,并确立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在力学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在他晚年写出的力学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中有详细的描述。在这本不朽著作中,除动力学外,还有不少关于材料力学的内容。例如,他阐述了关于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正确地断定梁的抗弯能力和几何尺寸的力学相似关系。他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他还分析过受集中载荷的简支梁,正确指出最大弯矩在载荷下,且与它到两支点的距离之积成比例。伽利略还对梁弯曲理论用于实践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工程结构的尺寸不能过大,因为它们会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发生破坏。他根据实验得出,动物形体尺寸减小时,躯体的强度并不按比例减小。他说:“一只小狗也许可以在它背上驮两三只同样大小的狗,但我相信一匹马也许连一匹和它同样大小的马也驮不起。”
②天文学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位科学家。这些成果包括: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现称伽利略卫星),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金星、木星的盈亏现象以及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他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彻底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天动说”。
③哲学 他一生坚持与唯心论和教会的经院哲学作斗争,主张用具体的实验来认识自然规律,认为经验是理论知识的源泉。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绝对真理和掌握真理的绝对权威,反对盲目迷信。他承认物质的客观性、多样性和宇宙的无限性,这些观点对发展唯物主义的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强调只有可归纳为数量特征的物质属性才是客观存在的。
伽利略因为支持日心说入狱后,”放弃了”日心说,他说”考虑到种种阻碍,两点之间最短的不一定是直线”,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思想,暂时的放弃换得永远的支持,没有像布鲁诺那样去壮烈,但却可以为科学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 - 1642)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一.伽利略生平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部海岸的比萨城,他原籍佛罗伦萨,出身没落的名门贵族家庭。伽利略的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家,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对数学也颇有造诣。因此,伽利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伽利略在十二岁时,进入佛罗伦萨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十七岁时,他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同时潜心钻研物理学和数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伽利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便离开了比萨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坚持科学研究,攻读了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许多著作,做了许多实验,并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从而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伽利略在25岁时被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两年后,伽利略因为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触怒了教会,失去这份工作。伽利略离开比萨大学后,于1592年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一直到1610年。这一段时期是伽利略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在这里,他在力学、天文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1610年,伽利略把他的著作以通俗读物的形式发表出来,取名为《星空信使》,这本书在威尼斯出版,轰动了当时的欧洲,也为伽利略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伽利略被聘为“宫廷哲学家”和“宫廷首席数学家”,从此他又回到了故乡佛罗伦萨。
伽利略在佛罗伦萨的宫廷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但是他的天文学发现以及他的天文学著作明显的体现出了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因此,伽利略开始受到教会的注意。1616年开始,伽利略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
伽利略的晚年生活极其悲惨,照料他的女儿赛丽斯特竟然先于他离开人世。失去爱女的过分悲伤,使伽利略双目失明。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1642年1月8日,凌晨4时,伟大的伽利略——为科学、为真理奋斗一生的战士,科学巨人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在他离开人世的前夕,他还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二.伽利略和他的科学发现
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以自然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两人皆是古代希腊蓍名的学者,但由于两人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他是凭主观思考和纯推理方法作结论的,所以是充斥着谬误。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
然而从11世纪起,在基督教会的扶持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得到了经院哲学家的重视,他们排斥阿基米德的物理学,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奉为经典,凡违反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学者均被视为“异端邪说”。但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抱怀疑态度,相反他特别重视对阿基米德物理学的研究,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思考各种问题。在伽俐略十八岁那年,一次到比萨教堂去做礼拜,他注意到教堂里悬挂的那些长明灯被风吹得一左一右有规律地摆动,他按自己脉搏的跳动来计时,发现它们往复运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就这样他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挂摆时钟,人们称之为"伽利略钟"。
伽利略根据阿基米德的学说,作了迅速确定合金成分的流体静力天平的研究,发明了可以测定物质密度的"小天平",写出了名为《小天平》的论文。后来他又潜心研究了物体重心的几何学,于1588年发表了《固体的重心》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第二年,在友人的推荐下,被比萨大学聘任为数学教授。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物体以同一高度落下,重的比轻的先着地。但伽利略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实验后,得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量无关。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作了落体实验,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使统治人们思想长达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第一次发生动摇。而应邀前来观看的一些著名学者却否认自己亲眼见到的一切,他们群起攻击伽利略。1591年,伽利略被比萨解聘。
从科学史上看,伽利略并不是落体实验的首创者,其首创者是比利时的斯台文。但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更为深远的。
1592年,伽利略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科学活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射体运动等。他还对液体与热学作了研究,发明了温度计。1609年,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它旋转,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土星有光环;太阳有黑子,能自转。银河是由于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这些发现为哥白尼、布鲁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教会的信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第二年,他出版了《星际使者》,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他观察到的天空现象,宣传了他的观点。这部著作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伽利略因此被称为“天空的哥伦布”。1613年,他在罗马发表了《论太阳黑子》。该书以书信形式明确指出了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由此伽利略触怒了教会,开始受到宗教裁制所的审讯。
在教廷的压制下,伽利略仍继续科学研究,在长期观察和研究天体运动的实践中,他更加坚信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在书中用三位学者对话的形式,作了四天的谈话。讨论了三个问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2、充实哥白尼学说;3、地球的潮汐。《对话》总结了伽利略长期科研实践中的各种科学发现,宣告了托勒密地心说理论的破产,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最高权威,从而推动了唯物论思想的发展。这部著作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罗马教会的反对。伽利略因此而受到了长期的监禁。
1636年,伽利略在监禁中偷偷地完成了他一生中另一部伟大的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该书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这部伟大著作同样是以三人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天”是关于固体材料强度的问题,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速度依赖于其重量的观点;“第二天”是关于内聚作用的原因,讨论了杠杆原理的证明及梁的强度问题;“第三天”讨论了匀速运动和自然加速运动;"第四天"是关于抛射体运动的讨论。这一巨著从根本上否定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
三.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伽利略对物理规律的论证非常严格。他创立了对物理理象进行实验研究并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为了说明惯性,他曾设计一个无摩擦的理想实验:在一定点O悬挂一单摆,将摆球拉到离竖直位置一定距离的左侧A点,释放小球,小球将摆到竖直位置的右侧B点,此时A点与B点处于同一高度。若在O的正下方C用钉子改变单摆的运动路线,小球将摆到与A、B两点同样高度的D。伽利略指出,对于斜面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他将两个斜面对接起来,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斜面。如果无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他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距离。继续使第二个斜面的倾角越来越小,小球将合滚得越来越远。如果第二个斜面改成水平面,小球就永远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要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伽利略设计的实验虽是想象中的,但却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的事物理想化,就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化繁为简,易于认识其规律。伽利略的这一自然科学新方法,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他因此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四.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伽利略的科学发现,不仅在物理学史上而且在整个科学中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
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时说过,“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后来,惠更斯继续了伽利略的研究工作,他导出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和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牛顿在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后,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
伽利略
著名的实验
凡是到意大利旅行的人,谁都忘不了去参观著名的比萨斜塔的丰采。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中部比萨城里一个古建筑,原是比萨大教堂的一个钟楼。这座54.5米高的八层圆柱形建筑,在1174年动工的时候,由于地基不牢,刚刚建到第三层时就发现塔身倾斜,不得不被迫停工。隔了一个多世纪,人们又继续施工,因此当它在1350年建成时,这座罗马式的大理石建筑好像一棵长歪的大树,再也不能扶直了。从那时起,6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比萨斜塔向南倾斜达5.3度,而且每年都向南倾斜约1毫米。但是塔身尽管倾斜,而且经受过地震,这座古塔依然屹立在比萨城内,成为遐迩闻名的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不过,比萨斜塔所以闻名于世,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它和科学发现史上一件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1590年的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个红头发的25岁的青年科学家领着几个年轻的大学生,兴致勃勃地穿过游人熙来攘往的广场,钻进斜塔底层的拱形券门,然后沿着塔内螺旋状的楼梯拾级而上。不多一会,聚集在广场的游人发现,在比萨斜塔的好几层外围的拱形券门都有那些大学生,而那个红头发的青年科学家爬上了高高的塔顶。
“喂,他们在干什么呀?”广场上一个大胡子意大利商人迷惑不解地问旁边一个卖小吃的小贩。
“先生,他们是比萨大学的学生。”那个腰间系着白围裙的商贩答道:
“听说他们是在搞什么实……实验。”
小贩说的一点不错,因为广场上还有几个大学生正在让游人离开斜塔,免得被塔上的人扔下的东西砸伤。
说话间,塔顶的那个红头发青年科学家嚷了起来;“准备好了没有?”
从每层伸出的脑袋齐声喊道:“好了,可以开始!”
这时,塔上各层的大学生伸出半截身子,他们的手里托着一个沉甸甸的盒子,身旁还有一个玻璃的沙漏,那时还没有精确的秒表,沙漏是计算时间的工具。那个盒子里装着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有的是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有的是大小不同的石块,甚至还有的放着一个墨水瓶和一管鹅毛笔。盒子是特制的,安上一个按钮,只要轻轻地按下按钮,底盖会自动打开。
实验开始了。只听见塔顶的那个红头发青年科学家一声号令,最下边一层的大学生按下按钮。这时,只见盒子打开,两个重量完全不同的物体飞快下落,几秒钟后,广场上的人们听见“当”的一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
紧接着是二层、三层、五层……重复的实验依次进行。最后,塔顶的那个红头发的青年科学家也举着一个盒子,里面是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他按下按钮,铁球迅速飞落下来,结果也是同时着地。沙漏记下的时间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不同重量的物体从同样高度落下来,都是同时到达地面。
实验成功了!尽管广场上的游人对这个实验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是这个实验却动摇了几千年来谁也不曾怀疑过的一条“真理”,这个“真理”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他认为:物体从高处落下时,速度是由它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落下来的速度越快。
比萨斜塔的实验,推翻了这个权威的结论。
这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红头发的青年科学家是谁呢?他就是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枷利略。
选择道路
1564年 2月 15日,伽利略出生在意大利西海岸比萨城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据说他的祖先是佛罗伦萨很有名望的医生,但是到了他的父亲伽利略·凡山杜这一代,家境日渐败落。凡山杜是个很有才华的作曲家,生前出版过几本牧歌和器乐作品,他的数学也很好,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但是美妙的音乐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皮,他的数学才能也不能给他谋到一个好职位。大约在小伽利略出生不久,凡山杜在离比萨城不远的佛罗伦萨开了一间卖毛织品的小铺子,这完全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是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凡山杜只好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经商。
小伽利略是凡山杜的长子,父亲对儿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发现,小伽利略非常聪明,从小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不仅如此,这个孩子心灵手巧,他似乎永远闲不住,不是画图画,就是弹琴,而且时常给弟弟妹妹做许多灵巧的机动玩具,玩得十分开心。
凡山杜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有一次,他对妻子说:“伽利略似乎对什么都有兴趣,将来他干什么合适呢?”
“是呀,他很有音乐才能,也许可以把他培养成一个音乐家,像您一样……”妻子说。
凡山杜皱着眉摇摇头,说:“不,我已经吃够了搞音乐的苦头,不能让孩子走这条路!”
妻子迷惑不解地望着丈夫,小心翼翼地问:“那么,你的意思是……”
凡山杜胸有成竹地说:“我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杰出的医生,就像我们的祖辈那样,受人尊敬,有优厚的收入,能给我们家庭带来荣誉、地位和金钱……”
妻子看着丈夫激动的神情,知道这是凡山杜考虑了很久的念头,她没有反驳,只是叹了口气说:“但愿如此,也许这孩子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小伽利略最初进了佛伦勃罗萨修道院的学校。在这所学校,他专心学习哲学和宗教,有段时间,小伽利略很想将来当一个献身教会的传教士。但是凡山杜听到这个情况后,立即把儿子带回家,他劝说伽利略去学医,这是他为儿子的未来早已设计好的一条路。
17岁那年,伽利略进了著名的比萨大学,按照父亲的意愿,他当了医科学生。比萨大学是所古老的大学,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这很合伽利略的心意,但是伽利略对医学并没有多大兴趣,他很少上课,一上课就对教授们教课的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使教授们难于回答,在教授们的眼里,伽利略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坏学生。不过,伽利略只是兴趣不在医学,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并且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
要知道,伽利略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代,而意大利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当时,意大利的许多大城市,如佛罗伦萨、热那亚和威尼斯,发展成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建起了商号、手工作坊和最早的银行,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加上贸易往来的发达,印刷术的发明,新思想的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于是,人们对千百年来束缚思想的宗教神学和传统教条开始产生了动摇。
一个偶然的机会,伽利略听了宫廷数学家玛窦·利奇的讲课。这位青年数学家渊博的学识,严密的逻辑性,特别是他在证明数学难题时的求证方法,使伽利略深深着迷。他眼睛亮了,仿佛发现了一个神奇无比的世界,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数学王国!他兴奋极了,立即找到宫廷数学家玛窦·利奇,向他提出了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玛窦·利奇原是跟随托斯坎尼大公爵从佛罗伦萨来到比萨的,他给宫廷里的侍童讲数学,没有想到会有一个热心的听众,而且他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充分显示出超群的智慧和深厚的学识功底。
当玛窦·利奇听说伽利略是比萨大学医科学生时,不禁脱口而出:“啊,伽利略,你有天才,你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的。”
伽利略的脸红了,他谈到自己对医学的厌倦,谈到父亲对他的期望,也倾诉了自己因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的苦恼。
“别泄气。”玛窦·利奇和蔼地说:“你努力自学吧,有什么困难,任何时候我都是你忠诚的朋友。”
听了玛窦·利奇的鼓励,伽利略越发刻苦钻研数学和物理学,他把从宫廷数学家那里借来的每一本书,都用心地阅读,像海绵吸水一样地吸收下来。但是,他并不是那种迷信书本的人,那些人们认为是真理的权威结论,在伽利略的脑子里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疑问,他常常为此而感到苦恼,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有一次,伽利略信步来到他熟悉的比萨大教堂,他坐在一张长凳上,目光凝视着那雕刻精美的祭坛和拱形的廊柱,蓦地,教堂大厅中央的巨灯晃动起来,是修理房屋的工人在那里安装吊灯。
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吊灯像钟摆一样晃动,在空中划出看不见的圆弧。可是,伽利略却像触了电一样,目不转睛地跟踪着摆动的吊灯,同时,他用右手按着左腕的脉,计算着吊灯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以此计算吊灯摆动的时间。
这样计算的结果,伽利略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就是吊灯摆一次的时间,不管圆弧大小,总是一样的。一开始,吊灯摆得很厉害,渐渐地,它慢了下来,可是,每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一样的。
伽利略的脑子里翻腾开了,他想,书本上明明写着这样的结论,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说法,谁也没有怀疑过。难道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还是怎么回事。
他像发了狂似的跑回大学宿舍,关起门来重复做这个试验。他找了不同长度的绳子、铁链,还有不知从哪里搞到的铁球、木球。在房顶上,在窗外的树枝上,着迷地一次又一次重复,用沙漏记下摆动的时间。最后,伽利略不得不大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里斯多德的结论是错误的,决定摆动周期的,是绳子的长度,和它末端的物体重量没有关系。而且,相同长度的摆绳,振动的周期是一样的。这,就是伽利略发现的摆的运动规律。
伽利略不用说多么高兴了。可是在当时,有谁会相信一个医科大学生的科学发现,何况他的结论是否定了大名鼎鼎的亚里斯多德的权威说法。
就在这时,凡山杜的铺子里越来越不景气,听说伽利略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医学,而是成天迷恋着不相干的实验,于是,严厉的父亲决定停止伽利略继续上大学,让他回家去当一个店员。
伽利略灰心极了,他离开了比萨大学回到佛罗伦萨。但是他选择的道路却是不可动摇的。
坚信科学
佛罗伦萨一条不太热闹的街道,有一个门面不大、生意清淡的铺子,这就是凡山杜开的毛织品商店。每天,当匆匆过往的行人经过这里时,总是可以看见红头发的伽利略呆呆地坐在柜台前出神,或者旁若无人的在那里摆弄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像秤盘呀,铁块呀,盘子呀;而更多的时候,他是埋头在书本里,他看得那样专心,就连他的父亲大声叫唤都听不见。
自从回到家里,伽利略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在父亲的铺子里当一名店员,但是他的心里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数学和物理学。没有起码的学习条件,也没有老师可以求教,他就想方设法找到一些自然科学的书籍,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自学。他最喜欢的书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和阿基米德的著作。
《几何原理》是世界上流传下来最早的几何学著作,而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与力学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物理实验,对伽利略有很大的吸引力。
谈起实验,伽利略的兴趣最浓。还在比萨大学时,他就动手制作了一种
“脉搏计”,这是他根据摆的运动规律设计的,可以用来测量病人的脉搏跳动的情况,很受医生的欢迎。现在,在父亲的铺子里,谈不上实验的条件,但他仍然用一些日常的器具来做实验,尽管这样做免不了又要挨父亲的骂,他还是照干不误。
他从阿基米德检验国王皇冠的实验中受到启发,一面重复这个实验,一面想到这种方法的用途。当时欧洲各国的航海事业正在兴起,航海业带动了造船业和机械制造,采矿、冶金的发展,反过来又向科学技术提出许多新的问题。伽利略于是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合金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的研究,不久,他通过测定物体在水中的重量发现,物体投入水中减轻的重量,刚好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量。在这个重大发现的基础上,伽利略发明了一种比重秤,可以很方便地测定各种合金的比重。他还写了一篇论文,详细地介绍了比重秤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这件事,很快就在佛罗伦萨和其他城市传开了。
1589年夏天,在佛罗伦萨的店铺里度过了4年自
古人信息传递的故事有...
古代社会的人们传递信息,往往借助特定的肢体动作、有声语言及纹身、饰物、舞蹈等以身体为传播媒介或载体的广告传播形态来达到目的。身体或肢体是为最原始的广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岁月里被不问断地保留并延续下来。古代社会常用的肢体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拟态与手势语。在语言使用之前,拟态与手势语是把特定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当一个人遇到野牛群时,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见他的高地上,两手举起身上遮体的东西,伸到头顶,然后再慢慢放下,反复不已。这是动员全部落成员围猎的信号。原始人狩猎喜欢结伴合作,当猎手们发现兽迹时,需要隐蔽行进,就相互用手势语交换情况。那些手势往往都能表现动物最显著的特征。高举双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见野兽是有一对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弯曲,其余四指伸展,大家明白这是发现了长颈鹿;发现鸵鸟则斜举手臂,象征其长颈。民族学研究证明,这种拟态与手势语在古代社会里是到处存在的,是原始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2.身体彩绘和纹身。在身体上涂色彩或画图形的装饰叫做绘身,这种装饰起源极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经常发现有可以作为颜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许多保持着古老习俗的民族仍喜欢在自己身上绘彩。我国旧俗端午节,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都习惯在头面、手腕等处涂雄黄或画符,将牙齿染黑色可以说是一种绘身装饰。古籍中记载我国东南方有一个“黑齿国”:“倭国东四千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到。”我国云南的傣、基诺、布朗等族,平时喜欢咀嚼槟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齿变黑。
在人体表面皮肤上刺花的装饰叫做纹身,这种习俗起源也很早。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江南地方的吴人、越人、楚人崇拜龙图腾:“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纹身的习俗。黎族女子开始纹身的年龄是十二三岁至十六七岁。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别的标记,这种标记往往是情人亲手给予黥刺的。我国云南基诺、布朗、独龙等族,台湾高山族同胞也有纹身的习俗。……(删节)由于纹身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体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识别作用,在不同的群体交流、争斗及通婚过程中又传递着特定的信息,随着原始群体的迁徙与活动,又在更宽泛的据土范围内发挥作用,因而也可以视为一种能够传达生活及社会信息的原始广告媒介。
3.人体饰物。在人体上加装饰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里,就发现了丰富的装饰品。其中有空孔的兽牙、空孔的海蚶子壳、钻孔石珠、钻孔小砾石、钻孔的鱼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它们是用带子串起来套在身上的。人体饰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发饰、头饰、耳饰、鼻饰、唇饰、颈饰、脚饰等等。人体饰物的配带,跟不同时代人们的发型、发式密切关联。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一般是将头发盘结成椎形,或结于额前,或结于背后,逢节日往往满插繁花。广西瑶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有头上插竹箭两根,约二尺长,分头发为两股,左右盘结,绕箭而上,又以纱巾覆盖,形关如蝶翼双立。有的则头戴竹箍,两端翘起,形状象牛角,再系以珠子丝绵扎紧。浙江东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妇女,头饰用竹筒制成,长三尺左右,外面包以红呢,嵌以银边,竹筒前后都钉有一个银牌,并挂上白色串珠。根据不同饰物,可以判断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和特性,可以通过不同饰物的搭配、组合传递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在这里,人体饰物不仅反映着原始人的喜怒哀乐,而且还把这种生活文化信息传播到族群每个成员当中,甚至传播到临近或敌对氏族群体之中,原始广告传播的功能也表现得较为强大,具有明显的广告“告知”功能。
根据以上材料不难看出,在原始社会及文明早期漫长的岁月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地区的不同人群,传递信息的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靠肢体语言进行的,特别是一对众、群族对群族之间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识别”功能信息的传递,都是以这种方式来完成的。肢体语言在这里成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广告传播媒介。
二借代物——广告信息传递的特定标记
原始人传递信息除了使用肢体语言外,更多的则是依靠现实世界的自然物来实现广告信息的传递。这些自然物,一种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树木、岩石等,另一种虽然是人类创造的,但尚没有被有意识地专门用来当作广告媒介来使用,而是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被借用了,如图画、绳索等。这种借代物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特定借代物,二是生活借代物。
1.特定借代物
(1)结绳。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我国古代社会结绳记事的做法在史书中多有描述,《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庄子》载:“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结绳法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台湾高山族人记录约会日期,就按天数打若干绳结,每过一夜即解开一结。西藏珞巴人则是每过一天用刀割一结,直割到最后一结就表示到期,绳结解完表示赴约之日。云南独龙人单独出远门,往往要在腰间系一麻绳,走一天打一结以记录走出天数。瑶族在二人发生纠纷时常在头人面前获得裁决,其方法是,争执者各执一绳,谁诉说一理由即打一绳结,直至说完为止,绳结多者胜诉。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在店铺、酒店肆、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用绳串缀,下缀幌绸、五彩条状织物、各种料珠或排穗,也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幌子,由粗麻绳打结编织而成。在这里,绳节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刻木为另一种符号语言。史书上也曾记载我国各地刻木记事的历史事实,如《后汉书》载,“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岭外代答》也载:“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云南腾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刻木为记的习俗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则演变为官工的铭刻或名人商品的标记,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视为商品商标和标记广告的源头。
(3)狼烟。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古诗“平沙落日大漠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之句,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4)鼓。原始的信息传递法既有作用于视觉的,也有作用于听觉的。作用于听觉的信息传递主要借助于音响传播工具来进行,其中以信号鼓最为常见。我国基诺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树木的两端凿空,再缚以带毛的黄牛皮,悬在树上用木槌敲击,每逢年节,一听鼓声即男女老幼云集,唱歌跳舞。
(5)竹号。我国怒族在丧礼时用竹号传播信息,通过吹奏不同数量的竹号来向全村报丧。竹号的数目按者的身份而增减:未婚者吹一个竹号,已婚者吹两个,老人和首领吹五六个。部落成员闻讯随即赶到者家里,送来鸡蛋吊唁。进入阶级社会,随着行商坐贾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吹、拉、弹唱等信息传播工具,如汉代商人就有吹箫卖贻糖的记载。
(6)音响器具。我国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钟、陶埙,姜寨遗址的三孔陶埙都具有音乐发声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声响广告的形态日益丰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物都有可能成为声响广告的传播媒介,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碗、盏、盆等,与娱乐相关的箫、琴、瑟、鼓、锣等,也成为了广告信息传递的工具。出于广告宣传的需要,许多商人还专门制作了表现行业特征的响器器物,比较典型的就有货郎的拨浪鼓,剃头理发者所用的镊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铜制拍板等。
特定借代物的广泛使用,说明广告传播的方法、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工具或物件更有效、更富有针对性地传递广告信息。媒介形态的丰富,使人类的广告传播在更宽泛的地域内进行,并传递着更为丰富的思想、文化及商业信息。
2.生活借代物
(1)草标。也称之为草芥。本是自然生长之物,但当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时,便有了标识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水浒传》里曾多次提到草标,最为有名的是关于杨志卖刀的记载:“杨志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上市去卖。”这里的草标便具备了广告媒介的功能。
(2)谷穗、笊篱、柳条。多出现在乡村郊野的食店门前,随意挂在门前或栏栅上,不仅能起到标识作用,还能显示出店家的朴素、好客,小小的笊篱和柳条能马上拉近店家和顾客、商家和路人的距离,也是一种制作成本低廉但传播效果极佳的广告媒介。
(3)瓶瓢、草帚。草帚也称为“草刷儿”和“草杆儿”、“帚杆”。宋代以后,打破市坊限制后,店铺不仅可以开设在居民区内,而且集市、乡野均可以开设店铺进行经营。草帚作为广告标识多出现于酒肆茶楼,宋代文献资料对这些事物的记载较多,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曾提及:“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为丈之。微者,随其高插大小,村店或挂瓶瓢、标帚杆。”
草帚作为广告标识,除了作为酿酒辅助工具的特殊性外,还有更深典故。主要取意为“扫愁帚”。宋人苏轼曾吟到:“要当立名字,未可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这里的“扫愁帚”显然成为酒的别称。意为“借酒消愁”、“一醉解千愁”。所以用草帚作为酒店的标识幌,既形象又生动,还具有象征意义,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标记为数众多,多依附于店铺和行商的活动存在,使用范围基本上没有超出商人活动区域和狭隘的“市场”范围,由于经常使用和消费者约定俗成,反映着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出媒介使用者或商家的群体智慧。但这一类广告媒介的普遍使用,也反映出生产力水平较低阶段人们对广告媒介开发和利用的局限性。
三手工广告媒介——广告信息传递的行业标识
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以我为主体创造性地传播精神文化信息,创造社会物质文化财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对广告媒体的开发和运用反映了这一事实。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广告媒介,广告传播的影响力更大,进而成为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店铺广告媒介
店铺广告媒介是中国古代社会广告媒介的主要形态。包括饭店、酒肆茶楼、当铺、旅店门面及周边环境的广告形态,具体来说又分为数种最常见的情形。
(1)幌子。幌子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态之一。幌子往往以生动、直观的形制,鲜艳的色彩和独具魅力的民俗性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力。幌子从构成看,比较讲究的有幌杆、幌架、幌挑、幌盖、幌体、幌座和幌坠等部分组成;从形体上看,有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及不规则形;从传播的内容看,凡是与商业经营或商品服务相关的信息均有可能以幌子的形式出现;从制作材料看,则有布、绸、缎、棉、铜、铁、木等各种材质,不少幌子则由多种材料复合制成;从表现形式看,则又分为实物幌、模型幌、象征幌与特定标记幌等。
(2)招牌。招牌传播媒介的出现,也是和店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招牌的位置多出现在门面或门前,多以悬挂、镶嵌、砌筑的方式来设置。招牌作为广告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具体来说,一是书写店铺的名号、字号,如点心铺书写“老宝泰”、“晋阳豫”等;二是传达商家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特色,如招牌上书写“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三是反映行业牲和服务范围的词句,如“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等。招牌作为古代广告信息传播媒介,从其悬挂的位置来看,又分为不同的横额、竖招牌、挂板及店外冲天招牌等。
(3)垆。垆作为一种广告信息传播的媒体有其特殊性。垆原本是酒店门前温酒的土台子,为了照看所温之酒,垆旁边往往坐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子,一方面为了照应客人,另一方面也为了招徕顾客,妇人当垆在汉代已渐成风俗。《史记》曾载:“相如置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司马相如烈传》)因汉代初期官府允许民间卖酒和售酒,所以酒店门前多有酒垆。垆成为酒店的标识。
(4)彩楼、欢门。宋代开放市禁,民间宽阔门面的大店铺出现,就为彩楼、欢门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彩楼是指店铺的门面装璜,如《清明上河图》中孙羊正店的门首装饰,就属彩楼的一种。彩楼多根据店家的喜好专门设计,相对固定,独具风格。欢门广告则指店铺经营者和商家在节日或重要活动时临时搭建的门面装饰,常用彩色纸、帛装饰,因目的性较强,标识作用明显,也被视为古代的广告传播媒介之一。宋代在门首搭建彩楼、欢门渐成时尚,《东京梦华录》曾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酒楼》)
(5)灯笼。灯笼作为广告传播媒介,始于五代。耐德翁在《都城纪胜》里曾载:“酒家事物,门设红权子绯缘帘贴金红纱栀子灯之类,旧传因五代郭高祖游幸汴京潘楼,至今成俗。”(《酒楼》)
灯笼一般悬挂在酒肆茶楼门首显著位置,上书“酒”、“茶”、“客栈”等字,十分醒目,在寒冷的夜晚也显得十分温馨。灯笼的形状因行业特点不同也有较大差别。如酒楼灯笼如酒瓮,还有圆形、椭圆形、宫灯型等形状。药铺则与葫芦相似。
店铺广告媒介使用,是行商坐贾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不同类型店铺广告媒介的使用,方便了商家与普通民众的信息交流,也使商业经营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同时,广告媒介由于制作精良、外观漂亮,在美化人们生活方面也开始发挥巨大作用。
2.行商使用的广告媒介
行商坐贾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分化。坐贾守摊经营,行商则走街穿巷。行商所使用的广告媒介,也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1)拨浪鼓。也称“货郎鼓”、“不郎鼓儿”。一般认为宋代开放市禁以后,货郎走街穿巷开始使用拨浪鼓。宋代李蒿在《货郎图》中就绘有拨浪鼓的形状。宋元明清时期,拨浪鼓是商人招徕顾客的主要广告传播媒介之一。和拨浪鼓属同类性质的广告传播媒介还有锣、鼓、钹、铃、梆、板、盆、镊叉、木鱼、钉拐等,为不同行业的商人所使用。如元代卖糕饼的就敲木鱼,修鞋的则在货架上悬挂钉拐互相碰击发出声响来招徕顾客。(2)箫。东汉时期,箫就成为广告传播的媒介。唐宋时期,这种风俗便流传下来,到宋元时期则较普遍,主要是卖饴糖的小商小贩使用箫来传播商品信息。宋代诗人曾吟到:“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寒食假中作》)形象地描述了商人用箫作广告宣传的情形。在中国古代社会,此类性质的广告传播媒介为数众多,较为典型的还有笛、唢呐、喇叭、口琴、哨等。
中国古代社会行商所使用的广告媒介主要分为吹、打、弹、拉四大类。各行各业的行商均有自己独特的声响工具,在中国古代广告信息传播中发挥巨大作用,并成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略)
这些独具特色的广告媒介的使用,使中国古代广告传播活动从商业中心城市向周边农村地区扩展,从沿海商业中心向内地广大区域扩展,广告传播也打破区域传播的局限,在更宽泛的领域内开始发挥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商业进程和社会进步。
3.印刷广告媒介
伴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雕板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媒介在广告信息传递方面开始发挥巨大作用。作为唐宋以后出现的新型广告媒介,其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在商家的经营活动中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
(1)铜板印刷媒介。雕板印刷术的成熟,使得一种新型的广告媒介——广告铜板在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最为典型的实物就是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板。这是一种商标和广告信息相结合的雕板印刷物。铜板宽12.5厘米,高13厘米,正面雕刻有“济南刘家针铺”的标识字样,画面中央雕刻“玉兔抱杵捣药”的图案。图案两旁有八字“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分列两旁。图案下方还有特别的广告宣传文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板,被视为是印刷广告中的典型代表。
(2)广告招贴画。广告画出现在南宋时期,采用纸质印刷。据史料记载,南宋时出现《眼药酸》杂剧印刷广告。画面内容是两个穿戏装之人位于画面中央,一人用手指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手拿眼药水请他使用,广告表现类似今天的广告招贴,十分生动形象。
(3)书籍广告媒介。明清以后,雕板印刷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书坊刻书和印书渐成风气。为了宣传所印或所刻图书质量,书商开始在图书的前言或后记,甚至封面上做广告宣传,书籍本身除成为文化信息载体外,也成为新型的广告媒介。如明弘治年间的《奇妙全相西厢记》书尾就刊印了广告,广告词为:“本坊谨依经书重新绘图,参订编大字本,唱与图合,使寓于客邸,行于舟中,闲游坐客,得此一览,歌唱了然,爽人心意。”此类广告形态随着图书印刷事业的不断发展日益普及。
(4)木板年画。清代木板年画十分盛行,年画铺遍及全国各地,广告年画成为新型广告媒体。如苏州桃花坞出土的“四时名点”广告年画中,绘有《失街亭》的戏文和插图,而这种年画又充当“四时名点”的包装装璜,具有鲜明的广告宣传功效。
作为手工制作物的广告媒介,多是商人在长期经商过程中,通过观察、积累,结合行业特点所创造、加工,并不断改进的新型信息传递形式。因为这些媒介多是伴随着商人的经商活动而产生,并成为商人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明显的行为标识作用。
[来源:史学月刊 作者:杨海军 2007年3月8日
现代部分:
传播媒介的发展既是人类社会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又是人类思维不断符号化的进程。从媒介发展史考察,出现过口头、手抄、印刷、电子、网络等形态的媒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媒介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这就是媒介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当然,新的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以前的媒介就必然被淘汰。正如高科技时代,民间传说、民歌等依然保留口头传播的方式,显示出不同地域、部落、民族的文化魅力,其间有个“文化滞留”的现象,即“经济现状、政府法规和政策、公共兴趣、文化习惯的影响等等,文化的技术或物质方面超越了整个社会控制和运用这种技术的能力。”[2]本文把以报刊为代表的印刷媒介,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和以数字化时代电脑网络为代表的第四媒体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对文学观念、文本形式等方面的影响。事实上,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历时和共时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将有所侧重。
二
1?近代报刊的崛起,催生并哺育了新文学,报刊是新文学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并决定其之后的发展演变。回顾历史可以说正是近代报刊媒介在中国社会历史性登场,成为了古典文学的终结者,中国文学才开始转型进入新的阶段——现代文学时代。以前,读者只是士大夫、读书人,到晚清,由于社会变革,更多的落魄文人、新式学生、职员、商贩等大众化的受众群体出现,不同阶层的受众需求开始得到满足。
2.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文学的传播又发生了一场革命。电子媒介时代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人们对文学的接受已由视听消遣方式代替了文本的阅读。它既不费力又不费时,便可以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中得到满足。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广播,把静态无声的文字变成动态有声的语言来传播,给人以全新的刺激和震撼。广播的传播方式给受众很大的自由度,繁忙的现代人可在伴随状态下,也就是一边做其他事,一边收听广播。**、电视把小说的文字变成已想象好的画面,直接奉献在受众的眼前,尤其是电视,与人时时相伴,有画面,有声音,有字幕与解说。不仅如此,还有电视散文、电视诗画等节目,既保留了文学作品文字上的优美,又带有情景上的想象。
现代电子媒介对传统阅读的文学观念构成了挑战。首先,它们是以一种复制形式生产文学的,它复活了被复制的对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式样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供人们一次性、不间断地欣赏。文本的本真性不存在,是复活者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复制活动。文学作品与读者保持神秘的、韵味无穷的个体性接触,也被复制技术改变了,人们阅读时的独处、沉静,享受着淳厚的美感愉悦,被声色震撼、感官冲击所取代。
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崭新一代的媒介正扑面而来,这就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它可同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囊括了传统媒介的一切表现形式,其特点为数字化、全球性、多媒体、实时性、交互式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